5月29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与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在杭州师范大学会议室联合召开“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第二次专家论证会,邀请教育生态领域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献智献策。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范国睿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愈晓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教授六位专家受邀参加了论证会。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督导处处长王振斌在会上致辞并作总结讲话。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高迎春二级调研员、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季诚钧教授及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省教育厅王振斌处长在致辞中代表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省教育厅督导处向各位学者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支持我省教育督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的政策背景和指标体系研制过程,肯定了中心在第一次专家论证会后对指标体系作出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中心副主任季诚钧教授代表指标体系研制课题组对修改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功能定位和具体内容,指出了教育生态监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发布制度”,对其他地方的教育监测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和监测工作,学者们从不同学术视角提出了宝贵建议与建设性意见。
华东师大张文明副院长认为教育生态监测工作要重在理解教育生态的概念、要素、主体,明确结果运用。他指出要加强对教育生态涵义的认识,明确教育生态的要素和监测的主体,特别是加强对学校的监测。他强调如何使用结果与如何理解教育生态直接相关,既要理解好教育生态,又要明确监测结果运用。在研究方法上,他建议学习日本经验,加强学校作为主体的教育调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副院长指出浙江省率先进行教育生态监测、开发教育生态监测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建议监测指标研制工作坚持从整体出发,确定关键指标。他认为,生态学就是研究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要从教育生态哲学高度树立起互为主体的理念。他认为,编制指标体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注重整体判断区域教育生态;同时,要找出区域教育生态中的最敏感、最关键因子。他还建议,要学习借鉴HDI(人类发展指数)的指标编制思路与框架,进一步筛选与凝练指标。
华东师大范国睿教授指出浙江省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走向“教育生态监测”是一大进步,意味着教育监测从关注效率、投入到关注质量与活力的转变。他认为,教育生态监测的复杂性决定了监测内容的层次性和监测方法的多样性。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特别是教育与社会、政府与学校、校际及教育中的各类人群构建了多层次生态系统,这为教育生态监测增加了难度。在监测内容方面,他认为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学校自主权、学生品德及思维品质等方面的监测;在监测方法方面,他指出要平衡统计数据与调查数据、精准测量与模糊评价的关系,认为单纯依靠量化手段可能会产生结果偏差,建议将访谈等定性评价方式作为监测的补充和参照。
南京大学吴愈晓副院长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出发,指出良好的教育生态既有其普适性指标,也要兼顾当下的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他认为,教育生态指标应体现当下教育强调减负、“破五唯”、公平公正、立德树人、人民满意等政策要求。他认为监测工作建立在数据驱动理念与多数据采集策略基础上是明智的,要加强基于多层次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了解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群众等不同群体对教育的感受度。要探究社会不同系统如何影响教育产出与学生发展,使监测体系与结果更严谨科学。对于监测结果运用,他主张要立足于政策干预手段影响教育生态。
复旦大学李煜教授认为教育生态监测应重视教育系统内外部交互匹配关系和追踪研究方法。他指出,生态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具有系统性、平衡性等特征,以生态为切入点审视监测教育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他认为,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都有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外部环境层面,要重点监测外部输入是否满足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输出能否匹配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教育系统生态方面,要把学校视为行动者,重点考察学校这一结构的系统质量与活力,监测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体发展生态方面,要采用多层抽样设计和固定样本追踪,运用多种方法获取更多真实信息。
浙江大学刘力教授从质量定义、概念模型、指标设计、结果运用、反馈机制等方面对教育生态监测工作提出了系统建议。他从教育生态文明的高度,指出要进一步明晰教育生态质量的定义和概念模型,促进学校从传统生态走向现代生态,并照顾到不同区域教育生态多样性的实际情况。他建议,要关注文化环境、学前教育、幸福感、学习机会、课外活动等要素,设置相应监测指标;处理好约束性和期待性指标的关系,灵活划分权重,对症下药;采用数据统计和嵌入式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反馈机制,设计一套诊断评估后的反馈系统;同时,要考虑监测结果的社会接受度。
最后,王振斌处长作了总结性讲话。他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坦诚直率、毫无保留的发言,并希望中心课题组充分吸纳专家意见,进一步从体系、方法、结果等角度系统梳理生态监测工作,全面深入研究,保证教育生态监测工作顺利实施,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