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
“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论证会召开
来源: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 作者:程海涛 上传时间:2020-05-07 13:44:40 点击数:48

5月6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与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在浙江省教育厅会议室召开“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论证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阚阅教授、《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俞伯灵主编、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天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斌武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春玲教授八位专家莅临指导。浙江省教育厅舒培冬副总督学、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王振斌二级巡视员、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高迎春二级调研员及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1

2

论证会由王振斌处长主持。他简要介绍了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心与背景。

3

会上,评价中心副主任季诚钧教授从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监测背景,指标体系的功能、原则、主要内容及教育生态监测的问题与打算四部分汇报了指标体系编制情况。

4

专家们利用五一假期详细审阅研读了《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材料,会议中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与建设性意见。

5

顾建民院长指出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协调平衡的生态视角。建议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借鉴和参考CIPP指标编制模型,尽量使用统计数据,减少问卷调查,同时要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同时,他对指标的分类与功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6

张文明副院长指出教育生态是通过各种社会事实与数据展示教育状况,用“他者”看“本体”,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他提出要明确教育生态监测目的,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构建教育生态指标体系。同时着重考虑主、客观指标的使用比例与权重分配,努力建设教育监测网络体系,给全国做样本、做典范。

7

胡斌武教授指出用生态思维看教育是科学合理的,具有前瞻性。他认为,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注重把握指标张力,强调主客观数据统一。

8

周跃良院长指出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明确三个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出核心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结构支撑,尽量设置敏感性强的指标,减少一些敏感度低的监测点。建议数据采集应尽量减少对被测对象的干扰,不以个例作为监测指标。同时,他强调要把教育技术融入教育生态之中,设置相应指标。

9

杨天平教授指出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分类合理、命名合适、内容详实,他相信指标体系一定能发挥导向作用。他建议在教育活力方面要增设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等相关监测点,问卷调查要考虑周详。

10

李春玲副主任指出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监测指向的公平性,建议采用相对性指标,尽量减少绝对性指标,以实现可比性。同时,要对政府编制、人事、发规部门设计相应指标进行监测,以压实政府教育责任。

11

阚阅副院长指出教育生态监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教育生态必须是有质量的生态,教育生态监测要和教育质量结合起来,构建基于教育质量观的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监测评价。同时,他认为,一些不成熟的、有争议的指标监测点可以暂缓设置,日后逐渐丰富完善。

12

俞伯灵主编指出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反映了教育生态问题,符合政策目标。建议减少负面指标,在理念层面上升到更高层次,用先进的理念设计一些具体的正向指标,正面反映教育生态情况,展示出良好的教育生态模式。

13

舒培冬副总督学作了总结性讲话。他感谢各位专家真诚的、毫无保留的贡献才智,不吝赐教,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的重大意义,可资参考借鉴经验很少,指标体系编制不好做,要得到社会认可更难,但这项工作必须做,而且要做好,因为浙江精神就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他强调指出,浙江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浙江省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工作也应当秉承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跳出教育看教育,多学习调研,吸纳各方建议,不断完善教育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